長城網·冀云客戶端記者 郭慧巖 趙嬌瑩 馬寧 路欽淋
(資料圖片僅供參考)
“我們自己就能找到安置點?!?/p>
8月7日,梁家莊村民蘇建軍、郝書英夫妻倆回憶起7月30日的全村大轉移,忍不住點贊。當天,他們倆是自己去的安置點。
洪水滔滔,那么緊急的情況下,大家怎么知道該去哪兒?蘇建軍告訴了記者一個“秘密”。這個秘密就是他家門口貼的《地質災害防災避險明白卡》。
地質災害防災避險明白卡。長城網·冀云客戶端記者 馬寧 路欽淋 攝
在這張明白卡上,家庭成員信息、房屋類別、監(jiān)測與預警信息、撤離與安置信息等一應俱全。發(fā)放單位是臨城縣政府,發(fā)放日期是今年5月。
“我們這里是山區(qū),一遇到暴雨或者持續(xù)性降雨就容易出現滑坡、洪水等災害,政府把需要我們了解的信息都清清楚楚告訴我們,你別說,這關鍵時刻能起到大作用?!碧K建軍說。
夫妻倆準備好的“應急包”。長城網·冀云客戶端記者 馬寧 路欽淋 攝
7月30日凌晨,蘇建軍收到轉移的消息,夫妻倆立刻拿出之前準備好的一個“應急包”往外走。
說是應急包,實際上就是在汛期到來的時候,他們準備的一些應急物品:雨披、雨鞋、礦泉水、面包、手電筒等。
出門前,兩個人再次確認明白卡上寫著的轉移、安置點信息:“沿村中道路向北轉移到村北二層樓?!薄坝辛诉@些信息,我們自己就能很輕松找到安全的地方?!碧K建軍說。
村委會辦公室里的兩面銅鑼。長城網·冀云客戶端記者 馬寧 路欽淋 攝
村委會辦公室里放著的兩面銅鑼,同樣記錄著那場“生命的轉移”。
村黨支部書記、村主任郝立杰說:“銅鑼穿透力強,河道里石頭多,水一大,喇叭聲都聽不見,還真得靠這銅鑼?!?/p>
“雨大得人心里都發(fā)毛了,7月30日隱約聽到了外面的銅鑼聲,我知道這是要轉移了?!贝迕袂貝劢鹫f。
當天只有秦愛金與癱瘓的婆婆在家。 “一個人轉移很快,安置點也就100米,但84歲癱瘓在床的婆婆怎么辦?”秦愛金犯了難。
正在發(fā)愁時,黨員郝振房來了,進門二話不說,就把老太太抱了起來。
“老太太雖然輕,但也有70多斤呢。”秦愛金說。
走之前,秦愛金也沒忘把婆婆日常喝的牛奶、飯盒、護墊等日常用品帶上了?!斑@可不能少了?!鼻貝劢鹫f。
大暴雨的到來,養(yǎng)了快一年的豬也讓秦愛金不放心,“沒想到,村里組織了8個人,把豬從圈里硬拉了出來,不然它真可能就淹死了?!?/p>
80歲村民尚風林也是這場“大轉移”中的一員。
尚風林家距離河道十多米,“在家都能聽到洪水沖擊石頭的聲音,太嚇人了!”尚風林說。
80歲村民尚風林。長城網·冀云客戶端記者 馬寧 路欽淋 攝
7月30日凌晨,村干部來到尚風林家要帶他轉移。
“我?guī)c什么?”
“您什么都不用帶,餓不著您!”
走的時候,尚風林還是拿上了一個小袋子,里面放的是一套秋衣秋褲和一套外衣外褲,這是他早些時候準備的。
這次大暴雨來之前,尚風林手機里收到過暴雨要來的短信,電視里的天氣預報也有預報,“有心理準備的。但沒想到這次的雨這么大,一開始,我怕給別人添麻煩不愿意走,后來發(fā)現幸虧轉移了,雖然水沒進到家,但也到家門口的臺階下了。”
尚風林的家。長城網·冀云客戶端記者 馬寧 路欽淋 攝
如今,那場暴雨也過去一周了,梁家莊的村民又像往常一樣,閑暇的時候在河道旁樹下玩會兒撲克牌,尚風林在家門口的小菜園里剛種上了白菜,“等白菜出芽、長大,日子還長。”
關鍵詞: